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在中國如何找資料?


到了中國大陸有一個困擾的問題,你到了全國每個城市賣的書都差不多,找不到這個城市地方史的書籍,原因在 2014 年服貿談判時郝明義先生已經提到了~


郝明義表示,政府在兩岸服貿協議談判過程中,將出版、印刷、書刊發行、書刊零售四個行業切割處理,但卻開放陸資的印刷、書刊發行、書刊零售三個行業直接進入台灣。
「全程黑箱作業,從未評估過產業界的聲音,加上協議條件完全不對等,未來將會影響台灣大眾權益。」 連署中呼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應該公開透明且逐條實質審查、逐條表決,聆聽民間的聲音,不應該唯黨意是從、站在民意的對立面。更要求政府,必須提出對等談判,為台灣出版上下游爭取對等且開放的配套措施。

黃義盛表示,中國大陸印刷業多屬國營事業,且在大陸從事印刷要有政府發的準印證,如今台灣卻對大陸開放。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他說,台灣印刷業者不是怕陸資的印刷廠進駐,「重點是有不平等的開放」。


簡單的說,中國方式是一條龍式的管理,資本最密集的「印刷」算是管制站,審稿未通過就無法進行印刷。

我以廈門為例,你能找到的廈門地方史書籍,作者可能是文史工作者,印刷單位我保證一定是黨企、國企或省企。手稿裡一些對政府不利的片段想也知道過不了這一關!

在中國境內還是有很多不願被刪內容的作者,那怎麼辦?

第一個方法是去找一些「自由派的國企」,例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南方周末出版社(這家算是全中國作風最前衛的,實際上他仍屬於共產黨廣東省委),這幾家比較敢打「擦邊球!」

如果不行!第二個辦法就是拿去香港或台灣出版,這已經流行超過 20 年了,最近一年的銅鑼灣事件從我來看是一種想達到「敲山震虎」作用,讓中國境內現在手上有稿件的作者們跟香港的出版商不敢再配合。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資訊來源呢?我發現資源最豐富的是中國的大學論文查詢系統,題目天南地北,可以找到很多你想像不到的敏感題目,這方面他們搞得比台灣還資本主義化,好的論文直接出版(免刪除敏感段落),絕大多數的論文採取付費查詢的方法。



例如我就查到了一篇福建某師範大學關於"福建省大躍進運動"的碩士論文全文,我才知道我熟悉的漳浦縣古雷鎮曾經搞起了「畝產 800 斤,戶戶六條豬」的口號,此時我的感受跟以前直覺的嘲笑完全不同,因為我認識部分的農民和他們的子孫!

對了!補充一下「吃地瓜配風沙」的古雷後續發展,古雷在 90 年代末從台灣引進白蘿蔔種,搭配特有的沙地種出全中國品質最佳的白蘿蔔專門外銷日本,另外引進鮑魚養殖技術(古雷是一個靠海的半島),養出的鮑魚在珠江三角洲市場價格勝過山東、閩北、廣東產的鮑魚,算是順利脫貧了。

一個很好的案例證明:民眾比地方政府聰明,地方政府又比中央政府聰明。

2 則留言:

  1. 看到古雷在改革開放後的農業變化,我想到在讀書時讀到一段敘述:

    共產國家在設定農村的集體農場耕作目標時,多以糧食為主要作物,很少有經濟作物,因為官僚們不可能設定種類繁多的農作物耕作目標,因此共產國家的農業生產單調,飲食也貧乏,也不容易達成目標,因為在不合宜的農地硬種植主糧,根本不可能達標。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民立刻想盡辦法種各式各樣的作物,山溝裡種不了稻就種芋頭等行動,才是真的改善中國農村的窘境。

    提供一段,作為參考。

    回覆刪除
  2. 禾兄

    以後有空多來聊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