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那一陣清史研究熱。。

1999 年天安門照片, 我拍的


2011 年也是辛亥革命百年的那一年,在中國各地出現了一陣民國熱以及清史研究熱,一百年前的 1911 年對兩者而言都是具有紀念性質的一年。

現今的中國對「民國熱」並不陌生,從網路工具出現,1999 年共產黨為了打擊李登輝的兩國論將孫中山像擺在天安門廣場幾個月,中國知識界就掀起了多陣「民國熱」,從台灣「懷日風」的經驗我們可以斷定~所謂「民國熱」算是精神寄託,實際是對現況的不滿。

這股「民國熱」在 2011 年達到最高潮,台灣(應該說 "民國")來的龍應台、楊照、張大春、白先勇也趁機趕上這股熱潮賺了不少。

另外中國有一群清史學者也兼研究北洋史或稱民國史,例如張鳴、袁偉時、馬勇、章立凡、楊天石等人,這些比較不會行銷的學者也趁著這一波「民國熱」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研究。

相對於大拜拜的「民國熱」,這一波清史學者提出的理論才是最值得注意的!我懷疑最近幾個月風靡 PTT 鄉民的劉仲敬提出的大洪水說法就部分參考這批學者。

我整理說法如下:

1860~1895 清朝採國家資本主義式的改革,跟民眾沒有關聯。( 1895 年日本有 6000 家民企,清朝卻沒有一家民企拿得上檯面。)

1895 簽下馬關條約,中國課本視為恥辱,社科院馬勇卻認為是改革的開始,現代說法就是外資看好中國政治信用,可以投資,接下來十年外資大量湧入(以鐵路為例,1895 年中國只有一條 9.7 公里的唐胥鐵路,1895~1911 年外資進入蓋了 9618 公里),民間企業家也開始出現。

1895 年起另一項變化是從日本經驗發現改革不是只有表面的槍堅砲利更包括制度,這一年起日本模式的君主立憲成為主流想法,持續了 16 年後,清廷眾官員、掌兵符的袁世凱、恩庇主義下的民間企業家必然都支持君主立憲制以維護自己最大的利益,那為什麼 1912 年卻由主張共和制滿腦子民族主義、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小撮知識青年」奪權呢?

因為 1908 年光緒、慈禧去世之後,漢滿兩邊無法維持原先的信任度,接手的載灃兄弟不信任漢人出現了一陣改革倒退潮,白話說法是民間的君主立憲支持者(富商)也都翻臉了,加上 1911 年通貨膨脹出現,被那一批滿腦子民族主義、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小撮知識青年」以驚人的速度瞬間奪權了,長遠來看,這批青年力量快速掌權,無法深入民間(後來被了解農民的毛澤東搶先深入民間),註定中華民國動盪的命運。

我聽過現場演講問答,有些學者一直認為開倒車的「新載灃」出現了!就看通貨膨脹何時配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