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全國統一的一首音樂

孔老夫子有句話叫「禮失而求諸野。」實在非常有道理!

四線的縣城是我認為最接近真正中國面貌和結構的地方,這裡也有年輕人外流的問題,也有鄰鄉農村或他省來租居的農民,但是自己擁有房屋,過著穩定三代同堂或二代同堂的住戶佔絕大多數,這些人不裝客氣,他們奮鬥求生、愛恨情仇、吃喝嫖賭的故事就每天在你身邊上演,結構跟台灣5萬人左右的小鎮類似。

從之前提到一篇人口的流動可以推知這些縣城近 20 年遇到農村人口湧入加上地方官員喜歡土地重劃(你懂的!),面積瞬間擴張了 5~10 倍,變得有點亂了,常聽說很多純樸的阿公、阿嬤一出門就迷路回不了家。

我以前租過一個小區很特別,他在鎮政府旁邊,鎮政府還保有計劃經濟時代留下來的擴音器,每天早上 8:00 和晚上 6:00 會用標準的北京腔報時,聲音不大,整個鎮可能只剩不到 10% 的人聽得到,包括我。

報時我能接受!不解的是擴音器常常播放一首我完全「陌生的音樂」。後來去農村,農村擴音器也常常聽到這首「陌生的音樂」

有次我上網找一位我尊敬的高華 (1954~2011) 教授的資料,才赫然發現~這「陌生的音樂」原來是一首哀樂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在陝北這個革命根據地站穩了腳跟。但是就在這一年,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締造者——劉志丹同志,在一次戰鬥中不幸光榮犧牲。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主席毛澤東同志在悲痛之中,交給邊區的文藝工作者一個重要任務:迅速創作一首葬禮音樂,用於即將舉行的劉志丹同志追悼會上。於是,以“人民藝術家”馬可(1918-1976,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現代作曲家。。。。。。。。。創作組最後結合了兩首陝北民歌《繡荷包》與《珍珠倒捲簾》的主旋律,稍加修改,並將速度降為“極慢”,成為一首悽楚動人的管樂曲,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哀樂”。

我問一位中學教師,她說從小就是聽這一首,毛澤東、鄧小平也只能播這首,縣城、農村的擴音器播放是要讓更多的鄰居知道,過去弔唁一下。

縣城裡告別式開始時間一定選在清晨至少8:00以前,農村可能排在6:00甚至更早,這一點就跟台灣風俗民情完全不同了,原因是他們告別式結束後要趕中午時間到縣城裡的火葬場處理,考量交通因素之後,愈偏遠的農村告別式時間愈早,缺點就是周邊居民必須要天亮前就受到這類喪禮噪音干擾。告別式千篇一律必須用錄音設備播放這首《公祭劉志丹》。

縣城裡普遍相信民不與官鬥,而且公安、城管、以及可以一大串告密的機關、鄰居都在附近,最好不要惹麻煩。政府要我們怎麼做?我們就照辦

到了農村裡就常常有擦邊球的演出了, 2017年我暫時搬到屬於農村的新港城之後,有一天清晨不到 6:00 我聽到的不是《公祭劉志丹》而是我熟悉的台灣歌曲《針線情》,而且是用真人樂隊演奏的《針線情》。

我眼睛還沒睜開就忍不住開始思考~

「可以這樣跟政府對幹嗎?」
「政府會干涉嗎?」

等到樂隊演奏的《針線情》停下來之後,我隱隱約約又聽到錄音機播放的《公祭劉志丹》

喔!這一天我還沒睜開眼睛就上了一課了,新港城的拆遷戶通常是暴發戶,往生者或許已經指名要聽《針線情》這首歌,但是家人並未把政府規定的公祭音樂拿掉,最好的方法就是公祭音樂維持小聲播放,但另外找樂隊來達成往生者的心願,萬一政府上門找麻煩的話,嘿嘿!哀家可是從頭到尾按規定播放《公祭劉志丹》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