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怎樣才算了解中國

北京鼓樓


這個議題不是 0 和 1 的差別,而是分數的差別,台灣的媒體上,有些人得分 5 分卻自認 90分。有些人得分可能 70, 80 分卻不說話或說反話,中國比較多元,就像我們看北韓,你相信他的宣傳片嗎?即使平壤一塵不染,那平壤以外呢?鄉下人也像平壤人一樣充滿笑容嗎?

我把了解中國分為三階段,見識到一堆人只在第一階段拿到低分就自以為「磚家」了。 


第一階段一定是眼睛看到的中國 

現在中國自己分為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北、西南 7 區,一定有他歷史原因和人文上的考量,源自於最重要 – 差異性。一個小小的台灣就可以戰南北了,你就可以想像中國省對省、區對區的舌戰有多精彩! 中國的行政規劃也很複雜,民間用我以前不斷強調五級來區分。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四線城市、農村。五個等級。這樣 XY 縱橫軸下 5 X 7 = 35,照理會出現 35 個象限。實際上某些象限是空的,例如東北、華中、西北、西南沒有一線城市,那降到 31 象限好了!先不要談停留,就算乘車經過這些象限都有自己的心得產生,你去過幾個象限?我自己估了一下大約 20 象限,表示還有 1/3 的中國場景我完全沒去過,只能憑想像。 


第二階段是用生活來感受的中國 

我把它分為食衣住行育樂六部分,我看過一位杭州台商深居在遍佈警衛的宿舍裡,專車接送,雇用專用廚師,身邊來往的族群 99% 都是台灣人和外國人,看到我就問:「小黃,我們這裡西湖不錯喔,要不要我明天叫司機載你去玩玩?」

這類的話,我可以猜出來,他有一個能力很強的秘書,能力很強的司機,對經營公司是有利的,可以讓老闆騰出時間跑世界各地,但是你跟我說「這老闆很了解中國!」我就不太相信了,他對工廠很了解,他對官員很了解,他對政府能給的優惠條件很了解,但是對他工廠外的中國大地肯定不了解。

東山島的舊船


我所謂的「食衣住行育樂」裡面最切身是「食、行」兩點,「食」就是能夠自己安排三餐找餐廳,不論用 Try Error 或聽人介紹或看大眾點評。「行」就是你能夠完全自己安排交通,訂機票、訂動車應該不是問題了,網路上大家都會,到了三四線和農村才是真的,舉個例子,我 2013 年第一次自己去東山島,搭大巴士到了東山島終點叫西埔鎮,我查手機地圖才知道景點在銅陵鎮離我還有 10 公里,忽然一轉眼看到農村巴士,決定搭農村巴士過去,到了銅陵車站下車,一查景點離我還有 5 公里,這時湧現一堆農村大叔要用機車載送,收費 10 元,我直接接受,一些別省來的女孩還在砍價中,經過這次你就學到了中國境內最窮的自助旅行者是用甚麼交通工具,「交通動脈最末端的微血管是什麼?」。

其他項目如自己去找理髮廳、自己找咖啡廳、自己找便利店,自己找足浴店、自己訂旅館。在以上的過程中要用中國的 App 配合你,學用漢語拼音,你「食衣住行育樂」走的路都是當地人走的路(不知不覺選的是價位偏高的路線),過程中會有非常非常多跟基層小民溝通的機會,這些小民很多人不會認出你是台灣人,反而更真實的呈現他們的生活,聽到他們在想什麼!

過程中一定會認識中國本地的朋友,從社會學的角度當然是認識愈多愈好,從官員到農民,從房產老闆到民工,從貴婦到足浴妹,從黨員到坐過牢的都不拘。

還有資訊時代絕不能短少就是使用 Wechat 微信,有助於了解中國的流行話題是什麼?你這些客客氣氣的朋友背後在想什麼? 


第三階段是用衝突來感受中國 

上一段講的接觸,發現大多數人對台胞身分者都是很客氣的,這還是少了一點什麼,我們經驗法則說的「要跟一個人衝突後,才算真正了解他。」 網路上的叫板對罵我不列入計算,因為互不相識,什麼最髒的話都可以罵出來,真正生活上的衝突那才是真正的衝突和互相了解的開始。 比較常見的有三類:

第一類是跟本地同事的利害衝突,這有助於更了解對方,這裡略。

第二類是本地人政治意識衝突,這可以用想像一下,對以黨治國制度的衝突,對台灣選舉制度的衝突,對日本、美國看法的衝突,對拳頭與法律看法的衝突。

第三類跟是跟中國女性朋友看法的衝突。這是更細膩的議題,例如對貓狗看法的衝突、金錢觀的衝突。

每一次衝突都會讓你震驚不已,原來還有那麼多是你從未想到的!

衝突過後,我會試想,這發生在東南區,那其他六區的人怎麼想?走到這步了我都不敢說我多了解中國?那一大堆「磚家」的自信是哪裡來的?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我看中共的近代史觀

義和團在小孩的連環畫裡是正面的英雄人物


1956 年反右運動時毛澤東親自下令批鬥了一個聲望相當高的歷史學教授尚鉞 (1902~1982),這時已經 54 歲的尚鉞研究早已定型,想像一下,在民國時期曾經在東北教過韓國革命家金日成並且與共產黨關係友好的尚鉞怎可能主動去得罪聲望如日中天的毛澤東?

尚鉞的研究其中有一點是「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在明末已出現。」,這一點黃仁宇不太贊同,近年研究明史的學者尤其中國學者已有多人向黃仁宇挑戰,已故尚鉞的研究常被現代學者搬出來引用,這件事不是今天的重點,暫時略過,值得有機會專文再談,我個人看法是偏向尚鉞  ∕ 中國學者這邊。

是的!他的研究跟黃仁宇不合沒關係,得罪了毛澤東就慘了!

1930年代在湖南、江西發跡搞農民起義的毛澤東當然不認識當時在滿州國教書的尚鉞,雙方各有主張,等到 1949 年毛澤東一統江山後,毛的文選裡有一段說法成為全國的聖旨:

「近代中國,已經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這是最基本的國情。1840 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獨立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步變為半封建的中國。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隨著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和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逐步形成的。」 

毛澤東並尊稱林則徐(1785~1850)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這樣的毛氏史觀下,尚鉞的研究卻認為 1840 年資本主義侵入中國之前,16 世紀末明末年間早已出現資本主義雛形,研究中提到與西方傳教士接觸的徐光啟  (1562~1633)  這些人存在更牴觸了毛對林則徐的封號,這兩項研究結果都忤逆了毛澤東的聖旨,在「官大學問大」的環境下,尚鉞隨即遭到批鬥,反右運動過後中國的史觀由毛澤東一人定調。

除了以上的「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之外,愛好《水滸傳》的毛極端崇拜農民起義,他將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定義為「中國近代史三大革命」,其中第三個辛亥革命是一個未完成的革命,最後由他來接續完成,這樣的史觀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裡太平天國、義和團因為符合農民起義、外抗帝國主義的條件成為課本、連環漫畫、電視劇、電影裡正面形象的團體 /人物。

1950 年代起這樣史觀成型後,最難適應的是在民國年間受教育的學者,不能適應者就招來思想的改造,最好的案例就是尚鉞的好友明史專家吳晗(1909~1969),胡適提拔的吳晗立場偏向共產黨,吳早在民國時代就研究朱元璋以諷刺蔣介石,1949年後他捉摸出個性更像朱元璋的毛澤東之後就迴避了敏感的研究議題,如此細心的吳晗仍摸不清楚毛澤東想法,1965 年吳晗應要求寫了《海瑞罷官》立刻被認為是為彭德懷說話,成了他自己的催命符。

從以上可以推知,只要你買到的 90 年代(含)之前出版的簡體字書籍,或是讀到那個時代的網路文章,絕對都無法脫離以上的毛澤東史觀,1840年、鴉片戰爭、半殖民地半封建、帝國主義等這些名詞在以上書籍出現機率極高,太平天國、義和團成了正面名詞。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經濟改革從 1978 年開始,但是史觀改變就像蝸牛前進,正在發生卻看不到動作,90年代下半段網路時代開始看到成果,研究單位、大學算是先驅者,「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成為一個開放話題,林則徐、徐光啟、魏源、甚至紀曉嵐都有支持者,義和團在 20 世紀出版的新書裡漸漸轉為負面名詞,一度被稱為「波瀾壯闊、席捲半個多中國、反帝反封的第一線曙光」的太平天國更被貶為「直接間接造成的人員傷亡大於一次大戰,使中國當時 4 億人驟減至 2.5億,是人類戰爭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爭,對古書籍,古建築,古代寺廟一律焚毀,歷史文化的毀滅是無可估量的。」 

這樣的看法跟境外 (包括台灣) 讀者愈來愈接近,難怪近年許多明清史專家的書都能賣進台灣市場,不過這僅限於明清史部分。

對於 1911年之後的近代史觀,應該說是 Eric Hobsbawm (1917~2012) 定義下 1911~1989 年間的 20 世紀史之間,又出現了民族主義、國共兩黨之爭、對日本  ∕ 蘇俄  ∕ 美國看法的因素、二戰後殖民地獨立運動 vs.中國大一統觀念的新話題,在中國境內比較明顯的轉變就是國民黨 / 蔣介石的地位重新獲得肯定,從我解讀這只是釐清史實而已,上述的其他議提如民族主義、對日本  ∕ 蘇俄  ∕ 美國看法的因素、二戰後殖民地獨立運動 vs.中國大一統觀念,大多數民眾看法仍類似毛澤東,見解與國外天差地別,對於未來的溝通目前仍不表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