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怎樣才算了解中國

北京鼓樓


這個議題不是 0 和 1 的差別,而是分數的差別,台灣的媒體上,有些人得分 5 分卻自認 90分。有些人得分可能 70, 80 分卻不說話或說反話,中國比較多元,就像我們看北韓,你相信他的宣傳片嗎?即使平壤一塵不染,那平壤以外呢?鄉下人也像平壤人一樣充滿笑容嗎?

我把了解中國分為三階段,見識到一堆人只在第一階段拿到低分就自以為「磚家」了。 


第一階段一定是眼睛看到的中國 

現在中國自己分為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北、西南 7 區,一定有他歷史原因和人文上的考量,源自於最重要 – 差異性。一個小小的台灣就可以戰南北了,你就可以想像中國省對省、區對區的舌戰有多精彩! 中國的行政規劃也很複雜,民間用我以前不斷強調五級來區分。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四線城市、農村。五個等級。這樣 XY 縱橫軸下 5 X 7 = 35,照理會出現 35 個象限。實際上某些象限是空的,例如東北、華中、西北、西南沒有一線城市,那降到 31 象限好了!先不要談停留,就算乘車經過這些象限都有自己的心得產生,你去過幾個象限?我自己估了一下大約 20 象限,表示還有 1/3 的中國場景我完全沒去過,只能憑想像。 


第二階段是用生活來感受的中國 

我把它分為食衣住行育樂六部分,我看過一位杭州台商深居在遍佈警衛的宿舍裡,專車接送,雇用專用廚師,身邊來往的族群 99% 都是台灣人和外國人,看到我就問:「小黃,我們這裡西湖不錯喔,要不要我明天叫司機載你去玩玩?」

這類的話,我可以猜出來,他有一個能力很強的秘書,能力很強的司機,對經營公司是有利的,可以讓老闆騰出時間跑世界各地,但是你跟我說「這老闆很了解中國!」我就不太相信了,他對工廠很了解,他對官員很了解,他對政府能給的優惠條件很了解,但是對他工廠外的中國大地肯定不了解。

東山島的舊船


我所謂的「食衣住行育樂」裡面最切身是「食、行」兩點,「食」就是能夠自己安排三餐找餐廳,不論用 Try Error 或聽人介紹或看大眾點評。「行」就是你能夠完全自己安排交通,訂機票、訂動車應該不是問題了,網路上大家都會,到了三四線和農村才是真的,舉個例子,我 2013 年第一次自己去東山島,搭大巴士到了東山島終點叫西埔鎮,我查手機地圖才知道景點在銅陵鎮離我還有 10 公里,忽然一轉眼看到農村巴士,決定搭農村巴士過去,到了銅陵車站下車,一查景點離我還有 5 公里,這時湧現一堆農村大叔要用機車載送,收費 10 元,我直接接受,一些別省來的女孩還在砍價中,經過這次你就學到了中國境內最窮的自助旅行者是用甚麼交通工具,「交通動脈最末端的微血管是什麼?」。

其他項目如自己去找理髮廳、自己找咖啡廳、自己找便利店,自己找足浴店、自己訂旅館。在以上的過程中要用中國的 App 配合你,學用漢語拼音,你「食衣住行育樂」走的路都是當地人走的路(不知不覺選的是價位偏高的路線),過程中會有非常非常多跟基層小民溝通的機會,這些小民很多人不會認出你是台灣人,反而更真實的呈現他們的生活,聽到他們在想什麼!

過程中一定會認識中國本地的朋友,從社會學的角度當然是認識愈多愈好,從官員到農民,從房產老闆到民工,從貴婦到足浴妹,從黨員到坐過牢的都不拘。

還有資訊時代絕不能短少就是使用 Wechat 微信,有助於了解中國的流行話題是什麼?你這些客客氣氣的朋友背後在想什麼? 


第三階段是用衝突來感受中國 

上一段講的接觸,發現大多數人對台胞身分者都是很客氣的,這還是少了一點什麼,我們經驗法則說的「要跟一個人衝突後,才算真正了解他。」 網路上的叫板對罵我不列入計算,因為互不相識,什麼最髒的話都可以罵出來,真正生活上的衝突那才是真正的衝突和互相了解的開始。 比較常見的有三類:

第一類是跟本地同事的利害衝突,這有助於更了解對方,這裡略。

第二類是本地人政治意識衝突,這可以用想像一下,對以黨治國制度的衝突,對台灣選舉制度的衝突,對日本、美國看法的衝突,對拳頭與法律看法的衝突。

第三類跟是跟中國女性朋友看法的衝突。這是更細膩的議題,例如對貓狗看法的衝突、金錢觀的衝突。

每一次衝突都會讓你震驚不已,原來還有那麼多是你從未想到的!

衝突過後,我會試想,這發生在東南區,那其他六區的人怎麼想?走到這步了我都不敢說我多了解中國?那一大堆「磚家」的自信是哪裡來的?

1 則留言:

  1. 確實是這樣,您要是去西北一次,會發現中國大陸各部分之間的差別不亞於國與國之間差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