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我看中共的近代史觀

義和團在小孩的連環畫裡是正面的英雄人物


1956 年反右運動時毛澤東親自下令批鬥了一個聲望相當高的歷史學教授尚鉞 (1902~1982),這時已經 54 歲的尚鉞研究早已定型,想像一下,在民國時期曾經在東北教過韓國革命家金日成並且與共產黨關係友好的尚鉞怎可能主動去得罪聲望如日中天的毛澤東?

尚鉞的研究其中有一點是「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在明末已出現。」,這一點黃仁宇不太贊同,近年研究明史的學者尤其中國學者已有多人向黃仁宇挑戰,已故尚鉞的研究常被現代學者搬出來引用,這件事不是今天的重點,暫時略過,值得有機會專文再談,我個人看法是偏向尚鉞  ∕ 中國學者這邊。

是的!他的研究跟黃仁宇不合沒關係,得罪了毛澤東就慘了!

1930年代在湖南、江西發跡搞農民起義的毛澤東當然不認識當時在滿州國教書的尚鉞,雙方各有主張,等到 1949 年毛澤東一統江山後,毛的文選裡有一段說法成為全國的聖旨:

「近代中國,已經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這是最基本的國情。1840 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獨立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步變為半封建的中國。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隨著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和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逐步形成的。」 

毛澤東並尊稱林則徐(1785~1850)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這樣的毛氏史觀下,尚鉞的研究卻認為 1840 年資本主義侵入中國之前,16 世紀末明末年間早已出現資本主義雛形,研究中提到與西方傳教士接觸的徐光啟  (1562~1633)  這些人存在更牴觸了毛對林則徐的封號,這兩項研究結果都忤逆了毛澤東的聖旨,在「官大學問大」的環境下,尚鉞隨即遭到批鬥,反右運動過後中國的史觀由毛澤東一人定調。

除了以上的「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之外,愛好《水滸傳》的毛極端崇拜農民起義,他將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定義為「中國近代史三大革命」,其中第三個辛亥革命是一個未完成的革命,最後由他來接續完成,這樣的史觀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裡太平天國、義和團因為符合農民起義、外抗帝國主義的條件成為課本、連環漫畫、電視劇、電影裡正面形象的團體 /人物。

1950 年代起這樣史觀成型後,最難適應的是在民國年間受教育的學者,不能適應者就招來思想的改造,最好的案例就是尚鉞的好友明史專家吳晗(1909~1969),胡適提拔的吳晗立場偏向共產黨,吳早在民國時代就研究朱元璋以諷刺蔣介石,1949年後他捉摸出個性更像朱元璋的毛澤東之後就迴避了敏感的研究議題,如此細心的吳晗仍摸不清楚毛澤東想法,1965 年吳晗應要求寫了《海瑞罷官》立刻被認為是為彭德懷說話,成了他自己的催命符。

從以上可以推知,只要你買到的 90 年代(含)之前出版的簡體字書籍,或是讀到那個時代的網路文章,絕對都無法脫離以上的毛澤東史觀,1840年、鴉片戰爭、半殖民地半封建、帝國主義等這些名詞在以上書籍出現機率極高,太平天國、義和團成了正面名詞。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經濟改革從 1978 年開始,但是史觀改變就像蝸牛前進,正在發生卻看不到動作,90年代下半段網路時代開始看到成果,研究單位、大學算是先驅者,「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成為一個開放話題,林則徐、徐光啟、魏源、甚至紀曉嵐都有支持者,義和團在 20 世紀出版的新書裡漸漸轉為負面名詞,一度被稱為「波瀾壯闊、席捲半個多中國、反帝反封的第一線曙光」的太平天國更被貶為「直接間接造成的人員傷亡大於一次大戰,使中國當時 4 億人驟減至 2.5億,是人類戰爭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爭,對古書籍,古建築,古代寺廟一律焚毀,歷史文化的毀滅是無可估量的。」 

這樣的看法跟境外 (包括台灣) 讀者愈來愈接近,難怪近年許多明清史專家的書都能賣進台灣市場,不過這僅限於明清史部分。

對於 1911年之後的近代史觀,應該說是 Eric Hobsbawm (1917~2012) 定義下 1911~1989 年間的 20 世紀史之間,又出現了民族主義、國共兩黨之爭、對日本  ∕ 蘇俄  ∕ 美國看法的因素、二戰後殖民地獨立運動 vs.中國大一統觀念的新話題,在中國境內比較明顯的轉變就是國民黨 / 蔣介石的地位重新獲得肯定,從我解讀這只是釐清史實而已,上述的其他議提如民族主義、對日本  ∕ 蘇俄  ∕ 美國看法的因素、二戰後殖民地獨立運動 vs.中國大一統觀念,大多數民眾看法仍類似毛澤東,見解與國外天差地別,對於未來的溝通目前仍不表樂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