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城市跟農村差在哪裡?(3)戶口制度與人口流動

糧票, 布票 etc


我以上兩篇的目的都是為了幫接下來這幾篇寫準備,因為這篇是初步了解中國一定要有的概念

中國在 1949 年解放時,你可以想像共產黨政府不可能從口袋裡拿出一本完整的戶籍資料謄本,中國的戶籍制度是在 1950 年代建立的,城市應該不難,真正難是在農村,於是中國從 1953~1956 花了幾年籌備農業合作社制度,白話說法也就是把數十到數百戶的農民集中起來共享資源,共用耕犁牛馬,產品統銷(請注意!這還不是人民公社喔!),至少傍晚到了每個人可以回家跟老婆小孩用餐,晚上睡自己家裡,在這三年裡也有助於農村戶籍的建立。

到了 1958 年毛澤東玩得更火了,他把農業合作社繼續合併成更大的「人民公社」以執行商鞅式的軍事化管理,搞起公共大食堂,農業學家杜潤生 (1913~2015) 說的:人民除了「一碗一筷,一鋪一蓋」剩下財產全部交出充公,這時住在偏遠地區的農民不入社的話,很可能落得餓死的命運了,也就是在「人民公社」定型 1958 年這一年,代表著以下兩點:

1。中國農村的戶籍制度架構完成了
2。人民公社制度(如糧票)讓你難以離開身處的團體


城市裡則是用「單位」替代「人民公社」的角色,我用被稱為自由業的作家為例,假設你是作家戶籍在杭州市,那你必須加入杭州市作家協會,透過此單位支薪,假設在 1957 年反右運動被批為右派作家下放到甘肅夾邊溝,那有兩個步驟是必要的,一是杭州市註銷你的城市戶籍,二是作家協會取消你的所得(發生在 58 年就取消你的糧票),你唯一的出路順從上級指示到甘肅夾邊溝去。


從以上就知道從 1958~1960 年開始數十年,戶籍制度成了一個把人綁在原居地的制度了,一切都要透過上級安排才能移動。


到了 1990 年代初,早已沒有糧票制度了,加上外資湧進沿海開設工廠,鄧小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睛允許各省過剩人力拿著暫住證離開原居地到沿海去,我們熟悉的民工,盲流,春運問題以及影響深遠衝突案例如孫志剛事件也在這時開始出現了。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很有趣:首先又要拿出上一篇結論的表

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二線城市:天津,重慶,杭州,南京 etc
三線城市:除以上二線城市之外的地級市
四線城市:全國各縣城
農村:縣城以外的各鄉鎮

在上表的五等級裡,人口的流動以往上爬一級為大宗!農村的人進縣城,縣城的人去地級市 .....blah.....blah...,爬兩級的也有,爬三級的就不太容易了,因為每一級城市的條件是有差距的。

我以酒店小姐為例,北京,上海的陪酒 KTV 很多外資白領帶來的外國客人,媽媽桑挑人的時候不能只考慮美貌,還要想到這女孩的氣質,能不能跟客戶說幾句英文談些股票甚麼巴菲特的!因此能夠入選的大多是二三線城市來淘金的女孩,到了四線的縣城 KTV,客戶談的多是昨天賭博贏了多少,老家被拆遷後買的安置房如何如何?這些丟給四線或農村的女孩就能聊了。

在這樣的流動裡,一線城市無疑是集全國精英最血腥的戰場,能夠廝殺五年十年後在原地留下來的都算是中國最具有「狼性」的菁英了!但是仔細想想,這裡觀察所見的現象能代表全中國嗎?

這樣的流動裡,我看到很多在一線混不下去的年輕人,把學到的帶回三四線城市存活了下來,尤其咖啡業,待過一線二線城市後可以回頭爆打沒見過外面的同鄉。

在人口的流動裡,我也遇過特例,但請勿戰特例,社會學跟自然科學不一樣,沒有絕對的!有人說挪威是白人國家,另一人一定能找出一個黑人或黃種人跟前者辯到滿地打滾!

請勿戰特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