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新版茶葉與大黃的故事



1830 年左右鴉片進口的比重漸漸升高,清朝專家想要找出一個杜絕鴉片輸入的方法。

我們身不在當時,無法體會為什麼各路專家包括林則徐、琦善、包世臣等人經過調研後出現一個共通的想法,那就是:「西方人極度需要清朝的茶葉、大黃【中藥材,原產於甘肅、四川、青海】的程度遠超過清國對鴉片的需要。」

參考:什麼是大黃?

琦善說法如下:

「外夷土地堅剛,風日燥熱,且夷人每日以牛羊肉做為口糧,不易消化,若無大黃,則大便不暢,夷人將活活憋死,故每餐飯後,需以大黃茶葉為通腸神藥。」

從順治到乾隆年間,茶葉與大黃確實是清朝在北方貿易的強勢貨品,到了 1830年又在廣州聽到這樣的說法,有點把海上來的歐美白種人當作蒙古人2.0, 準噶爾人 2.0 看待。

研究中國的美國學者 Hosea Morse (1855~1934) 敘述如下「在中國人心目中一直存在這樣一個看法,認為只有中國能供應西方人維生所需的茶葉和大部分的大黃」,翻出1851年上海地區報紙上這篇文章,白話說法如下: 

來自西方的外國人都愛好牛油和奶油,耽於這種奢侈嗜好的結果造成了結便的毛病,這毛病只有靠大黃和茶才能洗他們的腸胃,恢復他們的精神。一旦把這些東西予以剝奪,他們便會馬上病倒……… 如果我們停止了與夷人通商,他們的國家變會馬上發生騷擾和混亂,這就是他們為什麼必須要我們貨物的第一個理由。 

這兩樣商品,其中大黃一年僅出口一千擔上下,清朝不算是獨家供應商,但是他們確信外銷量高達 50 萬擔的茶葉是獨家商品。

有一派主張乾脆海禁,比較溫和的一派主張茶葉、大黃要收實收白銀,最強勢的一派包括林則徐則把茶葉、大黃視為比鴉片更強勢的商品,他寫信給英國女王大意如下:「我朝若不出售茶葉、大黃給英國,看妳們怎麼活下去!?」 



後續的故事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這問題出在 1830 年的市場調研做得太荒唐了!永遠高估自己,低估對手。當時中國茶葉確實獨霸一方,日本正在鎖國,綠茶無法大量出口,印度紅茶尚未栽種成功,問題是難道沒有茶葉就會像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書中說的「眼睛瞎掉,腸道堵塞,腹中漲滿糞便無法排出,最後全部死光光。」,除了柏楊形容的這句話邏輯有問題,外國有一種商品叫咖啡,做市場調查的清廷可能從沒聽過吧? 

過了將近 200 年,在現代資訊流之下,我相信中國政府決策層掌握的資訊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幕僚制也能減少專斷造成的錯誤。

可怕的是當年不知有國,不知有夷的農民子孫,在 1990 年起在偏差資訊加上愛國主義教育的狼奶下,長輩戲稱這輩沒吃過苦頭的愛國青年為「小粉紅」,在南海事件發生之後,這幾天除了包圍美國 KFC, Apple專賣店,「小粉紅」呈現的想法跟當年「茶葉與大黃」差不了多少,整天在微信上放這樣的消息 ~


不去台灣旅遊,台灣經濟就會崩潰
不買日本的家電,日本經濟就會崩潰
不買菲律賓的香蕉,菲律賓經濟就會崩潰
不買美國的國債,美國經濟就會崩潰

很多我以為是低頭工作不問政治的年輕人,最近都秀出了紅臂章。

這時,我只能低調不出聲。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中國夢: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企!?

到處可見的 "中國夢" 宣傳畫


最近南海問題佔了絕大多數人的注意,套句中國說法叫做「搏眼球」,過去我對南海問題了解不足,現在還很難對這件事下評論,畢竟我從中國境內看這件事和從台灣看這件事必有不同,我一直認為此事涉及中國內部勢力平衡問題,過一段時間再來說比較合適。

我的判斷,七月初習大大另一個決定對中國的影響恐怕將更為深遠,這個決定就是「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企」,概論如下: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涌現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開拓國際市場、增強我國綜合實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不僅離不開國有企業,而且需要一個不斷做強做優做大的國有企業群體。我們任何時候對國有企業都要有這種制度自信,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不動搖。 

中國在 1978 年以前算是 100% 的國有資本(State-owned)國家,我概略解釋一下何謂 States-owned,假設你住在四級的縣城,附近剛好有煤礦、鐵路、報社、客運公司,這裡面鐵路隸屬鐵道部直屬國家,總公司在北京,算是中央級國企,慣稱為「央企」,煤礦的規模管理權屬於省政府,慣稱為「省企」,報社有可能屬「省企」也有一些發行量較小僅限於一個地級市,慣稱為「地企」,規模更小的客運公司看服務範圍而定,大多屬於「地企」甚至於「縣企」。

銀行可能是一個最好對照的行業,「五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算是「央企」。如果提到浦發銀行(上海)、福建興業銀行還有富邦入股的廈門銀行,你就可以根據地名推知他的所有權和企業種類,不過這些銀行近年民營資金介入較多,現被稱為股份制銀行,操作比「五大銀行」來得活潑,例如分紅或者是雇用外國專業經理人等等,中國不成文規定是「五大銀行」除了中國農業銀行之外,其他四大設點最低只到縣城(這慣例漸漸打破了),農村農民怎麼辦呢?就要靠「省企」「地企」做莊的農業發展銀行或是信用合作社了。

我解釋了這些名詞,你會發現不管什麼名詞背後都隸屬於國家體系,有一點我們台灣很難想像的就是~~

這些國企的行政級別名稱和國家政府體制是完全互通的!最好的案例就是王歧山,從 wiki 連接看一下他最早是研究機關的幕僚,1988 年調入政府銀行體系開始升遷,十年後 1998 年首次由銀行體系轉到廣東省擔任副省長,到了 2004 年爬升到北京市長。

現在我在中國境內,身邊也看到很多這類案例:鎮長調(地企)投資公司副總、工業開發區主任調副縣長、稅務機關組長調任村委書記 ............。

看到這裡你可以知道了,這裡的國企(包含央企、省企、地企)不同於台灣,在台灣你無法將政府行政人員直接調入專業國企裡擔任技術主管,而且負責調動的就是共產黨地方政府組織部,「做大做強國企」實際上就是共產黨官僚體制的加強延續!

回顧過去 40 年,這一套一黨專制體制在朱鎔基主政的時代走到最弱點,1998 年我第一次到中國正好看到這波低點,朱鎔基採放任自由市場,甚至著手拆解國企,就以家電業為例:一大堆 70, 80 年代國家扶植的國營企業被廣東 TCL, 格力等民企殺得落花流水,朱鎔基卻放手不救。我 1998 年在北京看到一大票下崗國企員工邊擺地攤邊罵朱鎔基,搭機到了廣東、浙江卻看到 25 歲的民企老闆用邊用手機跟日、韓、台下單買上千萬的原料,邊用 Benz 接我去吃大餐晚上泡 KTV 酒店,當時寧波、餘姚、溫州、崑山、順德、佛山這些民企重鎮 KTV 小費跟北京一樣貴。

朱鎔基的改革模式終究引來另一邊保守派的反撲,2003 年溫家寶接手朱鎔基之後,開始將重心轉向房地產,前述北京那些唉聲嘆氣的下崗擺攤者鹹魚翻身,另一方面,國企 2003 年前後就開始第一波「做大做強」,有個說法叫「國進民退」,以民企指標都市溫州為例,從 90 年代末的消費天堂近年成為老闆自殺集中處,「國進民退」引導中國政策左傾至今。

十幾年下來,首先是國企比例最高的東北成了經濟成長的反面教材,其次公認路線和朱鎔基類似的李克強上台時,我一度以為延續十幾年的「國進民退」又要反轉了,結果 2013~2016 三年過去了,繼承朱鎔基、溫家寶總理職的李克強的職責被習近平用中央工作小組長的方法架空,直到最近習近平正式對外宣告「媒體姓黨」,「做大做強國企」,原因?你懂的!

我預感大家應該有機會看到路線更左傾的中國了。

參考:

1。国企改革回顾:朱镕基时代国资退出中小企业

2。激辩"国进民退":发端 2003年 根在金融国有垄断